都 dōu dū
基本解释
都的基本解释
都 dōu
1.表示总括,除疑问句外,所总括的成分放在“都”前:全家~搞文艺工作。他无论干什么~很带劲儿。
2.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是你磨蹭,要不我也不会迟到。~是昨天这场雨,害得我们耽误了一天工。
3.表示“甚至”:你待我比亲姐姐~好。今天一点儿~不冷。一动~不动。
4.表示“已经”:饭~凉了,快吃吧。
都 dū
1.首都:建~。
2.大城市,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市。通~大邑。瓷~。煤~。
3.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4.姓。
详细解释
都的详细解释
〈副〉
全部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 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你的话并不都对;都子(乞丐);都把势(总头目)
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
如:都是你老磨蹭,害得我们来晚了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
如: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表示已经 。
如:茶都凉了,赶快喝吧!
另见 dū
〈名〉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
距闰王百里为都。——《周礼》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田畴秽,都邑露。——《荀子·富国》
又如:都鄙(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亭(都邑中的传舍);都甸(都邑郊外之地)
邦国的都城,国都
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释名》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秋九月,权迁都建业。——《三国志·吴主传》
都门帐饮无绪。——宋· 柳永《雨霖铃》
又如:奠都;定都;故都;国都;京都(旧时称国都);旧都(故都);迁都;行都(旧时指临时的首都);都下(京都之下。即京城);都内(京城内的府库);都邑(首都);都辇(京师);都畿(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引申为城市
傅之其人,通邑大都。——王安石《报任安书》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都道(都城的街道);都阃(都市郭门。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阃:门坎);都庄(都城的大道)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凡造都鄙。——《周礼·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邦都之赋。——《周礼·大宰》。注:“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都鄙,都家(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明、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图下分十庄,图有地保;图上设都,相当于区或乡
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儒林外史》
头目,首领 。
如:都老(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都长(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都纂(总编纂);都鬼(迷信说法,阴间鬼的头领);都判官(迷信说法,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
唐、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
如:都伯(统领百人的军官);都排(百人长。都是军队编制名称,唐和五代,都为千人,宋时缩为百人);都司(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都尉(官名。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
吏的俗称 。
如:都护(官名);都监(官名);都府(中央所属各部、府的长官);都校(五代时武官名);都将(后魏铸钱官);都统制(官名。南宋建炎元年始置);都察院(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都老爷(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御史的口头称呼);都头(州县的捕盗头目;总头目);都知(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
〈动〉
建都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论》
聚集
都,凡也。——《广雅·释训》
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注
水泽所聚谓之都。——《水经注·水文注》
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
又如:都居(水积聚的地方);都场(聚会的地方);都泽(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
率领 。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
〈形〉
美好的样子
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三国志·孙韶传》
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战国策·齐策》
又如:都冶(美艳的样子);都雅(优美文雅的样子);都长(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都鄙(文雅与卑陋)
大
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
〈副〉
统统,完全
都,凡也。——《广雅·释训》
又如:都齐(完全,统统);都数(总数);都领(总领,总管);都邮(古指邮驿总站);都来(统统;总共;总计);都凡(总共)
另见 dōu
康熙字典
都的康熙字典解释
都 【酉集下】【邑字部】
〔古文〕𨛷【唐韻】當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東徒切,𠀤音闍。【廣韻】天子所宮曰都。【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縣爲都。 又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又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禮·坊記】制國不過千乗,都城不過百雉。 又【正韻】美也,盛也。【詩·鄭風】洵美且都。【前漢·司馬相如傳】車從雍雍,閒雅甚都。 又歎美之辭。【書·臯陶謨】臯陶曰都。 又【正韻】居也。【東方朔·客難】身都卿相之位。 又【廣韻】總也。【曹丕·與吳質書】頃撰遺文,都爲一集。【韓愈·答崔立之書】若都不可得。 又【字彙補】水所聚也。【釋名】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所都聚也。 又姓。【集韻】漢臨亞侯都稽。 又【集韻】張如切,音猪。與豬通。【書·禹貢】大野旣豬。【又】被孟豬。【史記·夏本紀】旣豬作旣都,孟豬作明都。
说文解字
都的说文解字解释
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从邑者聲。周禮:距國五百里爲都。
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左傳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周禮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畍曰都。鄙,所居也。載師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大宰八則注曰。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毛耼畢原之屬在畿內者。祭祀者其先君社稷五祀。按據杜氏釋例。大曰都。小曰邑。雖小而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尊其所居而大之也。又按左氏言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許改云有先君之舊宗廟。則必如晉之曲沃故絳而後可偁都。恐非左氏意也。左氏與周官合。从邑。者聲。當孤切。五部。周禮。歫國五百里爲都。此周禮說也。周禮載師注引司馬法曰。王國百里爲郊。二百里爲州。三百里爲野。四百里爲縣。五百里爲都。大宰注曰。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國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縣,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说文解字新编解释
“都”是形声字。金文从邑,者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都”。
《说文·邑部》:“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都,有已故君王的旧宗庙的城邑叫都。从邑,者声。)
“都”的本义为大城市,读作dū。如“通都大邑”、“都市”。又特指有先王宗庙的城邑。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又特指邦国的都城。如诸葛亮《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读作dōu,用作副词,指全部,还用来加强语气。如:“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还表示已经。如“茶都凉了”。
字源字型
都的字源演变
提示: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