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7)
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7), 从世界文明这个大范围来看,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家庭生活,讲求伦理道德。“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提出了一个关于“孝道”的问题。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还有那些,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7)一
“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孝”能使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心性,“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下面小编整理的孝道,欢迎大家阅读!
【孝道_范文1】
何为“孝道”的当代拷问
近十多年来,政府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我国社会养老问题,社会上一些救助老人的慈善机构以及市场化的养老院等设施的涌现,都是伴随人口老龄化和“空巢老人”大量出现应运而生的。今年6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
“孝道”重点是养老吗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提出了一个关于“孝道”的问题,赞成者认为它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反对者则认为,这是政府在推卸责任。
从世界文明这个大范围来看,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家庭生活,讲求伦理道德。所以,中国古代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是以家族为单元而建立起来的宗法氏族社会。起码从周朝开始,已明确提出了“家天下”的概念。“家天下”最重要的内容是重视“孝道”。古人说“百行孝为先”,提倡“孝道”,与养老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由于重视家庭生活,所以,养老育幼的责任都由家庭承担。古代的政府并不承担多少养老的责任,它只需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提倡“孝道”就可以了。但在古人的观念中,所谓“孝”,不仅是一个养老的问题,即不仅是一个供养年迈的父母吃穿的问题,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感情需求。所以,“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仅是孝的一个方面,孝还有其他内容。如古人说“三不孝”,其中之一是“家贫亲老而不为仕禄”,这里所谓的“仕禄”,在古代是指谋求做官领取俸禄。在今天,就是指青壮年人应当外出努力工作以养父母。可以说,青壮年人外出工作就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但它又引出“空巢老人”无人关照的问题。“三不孝”的另一内容,是指儿女对父母慈爱恭敬,但若父母犯了过错,却不去纠正,就会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在社会上落一个“坏名声”,这也是不孝的表现。所以,单纯的“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三不孝”中以“无后为大”,即不愿意养育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可见,古人所谓的“孝”,不仅要给父母衣食温饱,更重要的是要让父母生活得有尊严,要使他们在感情和精神上得到快乐和安慰。
提倡“孝道”是复兴封建道德吗
提倡“孝道”,不仅是为了解决养老和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对行孝者本身也有益处。古人认为,孝“始于事亲”,“终于立身”。“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孝”能使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心性,“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父母就不会有厌恶之情;一个人,敬重自己的父母,也会对别人的父母有敬重之心。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对于一个人培养美好的品德至关重要,“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会真正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才会有事业心,才会用他的行为感动别人,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美好。说到底,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对“孝道”的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离不开对“孝道”的提倡。
孝敬父母,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它却关乎社会风尚和政治的安定,所以古人认为,只要大力提倡“孝道”,就可做到“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因此,古代很早就有《孝经》这本专门论述“孝道”的书。汉代就曾把“孝”作为治天下最根本的要义。汉代选举官员,有两个标准,就是“孝”和“廉”。当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居家孝敬父母,为人清廉不贪。而“孝”又居其首。西汉的皇帝谥号前都冠以“孝”字,也是对“孝道”的大力提倡。清代的康熙皇帝干脆将《孝经》列为儒家“六经”之一,使其成为士子科举应试的必读书,都充分体现了对“孝道”的极度重视。
由此可见,“孝”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它与所谓的封建道德没有任何关系。“孝道”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需要提倡的一种美德。今天,我们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决非只追求物质生活的进步,现代化更应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提升,更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而对“孝道”的提倡,无疑应是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孝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规定吗
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巨大关注和争论。在我看来,“常回家看看”这一条,对保障老年人权益来说,不是法,不过是提醒常年在外工作和生活的晚辈多关心自己家中的老人,这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的孝心,但仅“常回家看看”对于老人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对子女孝敬父母提出行动要求,是值得赞赏的。但以此与古代《二十四孝》相对应,则有点不搭界。因为古代的《二十四孝》是二十四个尽孝故事,那是用故事感动人,是对“孝道”的宣扬,它没有具体的行为规定。而“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则是规定了二十四种行动。那么,如果超出这些行动呢?要说“孝”的具体行动,也许可以列到一百种甚至更多。由此可见,这个“新二十四孝”就不免拘泥。况且,这二十四种行动中,有些是否与“孝”有关或者合理,也值得商榷,如第13条“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如果父母有不好的业余爱好,也要支持?而第18条“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条“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与“孝”是否有关,也值得商榷。所以,个人认为,孝敬父母,不必做具体的行动规定,只需加以引导和提倡,使大家“尽心尽情,量力而为”已经足够。
当然,在提倡“孝道”的同时,政府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良好的道德秩序,并且将养老市场化加以推进,才能较好地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这个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孝道_范文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有孝的家,贫寒也温暖,无孝的家,富足也缺憾。
父母为我们倾注了一生的心血,都说母爱是伟大的,而我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她的怀抱中我享受着浓浓的爱意。至今母亲生下我已经有十六个春秋了。听爸爸说,妈妈怀我三个月的时候就不再吃零食了,每天只吃着没有味道的粥饭,为的是能让我生长的更健康。五六个月的时候,妈妈吐的厉害,不能吃饭,每天只能考打吊水来维持营养。妈妈怀我是多么辛苦啊!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妈妈是剖腹产的,把我生下来后,四天都不能动弹,还不能吃东西。饥饿的难受和手术后的疼痛使妈妈四天四夜未曾合眼。
听到这里,我的泪水悄悄湿润了脸庞,真没想到我的诞生给妈妈带来这么多的痛苦和折磨!
我渐渐长大,很快我上小学了,妈妈每天都早早的起床为我做早饭,中午一回到家,我就可以享受着妈妈准备好的美味佳肴,妈妈却还在吃我早上生下来的稀饭。可那个时候,我太小了,还不懂事,不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有时候还闹事,甚至取笑妈妈,当妈妈伤心的流着眼泪时,我还在一旁幸灾乐祸。现在,有时想起那时
的傻事我常常偷偷地流着眼泪,以赎曾对妈妈犯下的错误。
记得有一次,妈妈特地为我做了一盘红烧鱼,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说:“慢点儿,别卡到了。”我边吃边点头,但还不忘问妈妈一句:“妈妈,你不吃吗?”“呵呵,妈不吃,我不喜欢吃鱼,你先吃吧!”我当时也没多想,吃完就匆匆上学去了,但回来拿钥匙时发现妈妈正在吃我吃剩下的鱼汤,并在汤水中寻找着细碎的鱼肉,我看这一幕,我的泪水忍不住地流了下来,走在路上,泪水更加肆意的流淌,恨自己为什么当时没想到母亲是舍不得吃而特意留给我吃的呢。
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懂得如何去孝敬父母了,妈妈累时,我会帮妈妈按摩,帮妈妈做家务,好吃的东西会和妈妈一起吃。爸爸累时,我会给爸爸锤锤腿,他口渴时,我会给他倒水……
“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白云装饰蓝天,是因为懂得报答,小草离不开大地,是因为它不想让大地妈妈孤独。自然界的动植物都懂得报答,我们又何尝不能报答父母,做个孝顺的好孩子呢?
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7)二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忙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7)三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7)四
如果我来问你:你对你的长辈是否孝顺?我想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我很孝顺啊!然后你可能会举例为父母买这买那,做着做那的。我只能这样说:随着现代社会的一步步发展,而你对孝心的含义的理解在逐步退化。现代社会的人对孝的概念大概是这样的:我每天奋力拼搏,到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时,用自己的能力所换来的回报,为父母多买一些礼品,让父母高兴,者随时对父母小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看来,孝是无形的,重要的是你有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父母,而他们的年龄在逐渐走向生命的末端,他们所能做的越来越少,每天只有陈守的寂寞,他们真正想要并不是你所谓的回报他们想得到的仅仅是你能陪陪他们,和他们聊聊,聚一聚,仅此而已,可是为什么我们却总是你不知道呢?
他们的要求是如此简单,你感到他们心中的热切期盼了吗?你感觉到了吗?那只是你从不在意。
在平时电视的公益广告上经常有这样一段:一个老爷爷,整天一个人在家忙碌着,每当儿子打来电话时,一问其生活情况,老爷爷连忙应答:“家里挺好的,不必担心,好好工作,有空啊,你……你回家看看吧!”儿子只是厌烦应答:“知道了,知道了……”这是简简单单的一番对话,但儿子也感受到了父亲的思念与孤单,可是却从不在意,即使能够记得,也总是因为工作的繁忙一拖再拖,这是多么“无情”的作法,这只能是他们的心里感到越来越孤单,我想:还是把手上的工作放一放,多陪陪他们,不要让他们在感到孤单了。
多回去看看吧,不要让他们孤独了;回去看看吧,不要让回家的路把你看做一个陌生人;多陪陪他们吧,他们想要的仅此而已,不求你丰厚的回报。
世界上丢了什么都不重要,陪陪父母吧,这是最重要的!
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7)五
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在纸上它是一个字,一个静静地躺着,悄无声息的黑字。孝,在生活中,它是一件事,一件让人很难满足它意愿的事。
古今孝事,且不说轰天动地,作为平凡人的我们能在今夜月圆的日子回家看看,也是一种孝;能在父母生病时给予力所能及的照料,也是一种孝;能在父母忙不过来时,帮帮忙也是一种孝。孝,生活中到处都有,唯一缺少的是发现孝的良心。
孝,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要靠父母来卖取血来维持学业,他们相信到衣锦还乡的时候,就可以让父母享清福。可时间是残酷的,会让你无法偿还父母的恩情。
要怀着一颗体贴的孝,对待父母,我们要怀着一颗诚挚的孝心。因为,孝一但被污染了,那么它将会成为悲哀的历史。记得看过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个湖南泳洲的女人,当得知妈妈银行卡密码时,就偷偷地把里面仅有的1.6万钱偷偷地转入自己的银行卡帐号内,她妈妈知道后叫她转回去,而她不肯,在最后无奈下,妈妈威逼要把她告上法庭,她回答说,宁愿自己坐牢也不肯把钱还回去。孝,它是这么脆弱,禁不起金钱的诱惑,些人对孝的理解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吗?孝字,躺在纸上容易,一但活在了世上,是可望而不可即。
行孝即是感恩。李密在多次被举荐的时候多次拒绝,是孝心在留住他即使蠢蠢欲动的心,他也要坚持留下陪着抚育自己长大的祖母至终老。亲人的爱,不求任何物质的回报,只要你能敬一点孝心就好了。另外,不能让他们的身心为了我们受任何的伤害,这即使行孝,即是感恩。
孝,不简单。
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7)六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题记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回首前尘的涓涓亲恩,何以回报?我从书中悟出了孝道。
孝,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用寸草之心回报三春朝晖。“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窗外的大雪纷飞无法冷却黄香火热的心,仅有的一点体温将冰冷带走,点燃整个隆冬,也让父母的心温暖如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文帝刘恒照顾病中的母亲,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的汤药总要自己亲尝冷热,方可放心端上。那轻轻嘬起的双唇,那徐徐吹散的热气,如乌鸦反哺,会让父母的痛苦化作蜜糖。他们是中国最温柔的孝心。
孝,是生活中的大爱无疆,是用义无反顾诠释亲情至爱。《感动中国》一书中的学子彭斯,得知母亲病重,毅然远渡重洋,从美国飞回,毫不犹豫地将自己60%的肝脏割给母亲,完成生命的对接;善良的姑娘孟佩杰从八岁的孩子到二十岁的少女,十多年如一日地照顾养母,成为妈妈的脊梁。他们是中国最无私的孝心。
孝,需要我真心诚意地实践,绵延不绝的付出。那日,母亲在电脑旁忙碌着,已经整整一天了。听着键盘敲击的哒哒声,看着母亲疲惫的双眼,我忙又起身,再次端上一杯水,轻轻递过去,说:“妈,喝杯水,歇歇吧。”母亲的眼中顿时溢满光华。每日起床,趁着朝霞,背着古典,做着克服粗心的练习,看着父亲隐隐的笑容,我暗暗地说:“爸,放心吧,我会安排好自己的事情。”我知道,孝是做儿女的一份责任。
我思悟着孝道,也许我不能让孝“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但一定可以让它成为亘古不变的信念,根植于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不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7)七
孝道爱心文章听爸爸说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孝,中国的孝道倡导的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孝顺,象“乌鸦反哺,羊羔跪恩“一样。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懂得如何报答父母,知恩报恩,学会感恩。
现在的小学生家家都是独生子女,都只会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不懂得感谢,变得自私自利,没有感激之情,使我们失去了孝道,失去了博爱之心,真正丢了我国传统美德。这样整个社会和国家就糟糕了,谈何社会,谈何国家,失去了秩序,失去了生存伦理。所以,我们小学生要从小学会“孔容让梨”,知恩图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我们小学生不但是民族的未来,更是中国的花朵,自觉接受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这样明天会更好!
综上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孝道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7)。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也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