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自考“传播学概论”简答和名词(1)
简述题:
1. 信息的特征?
答: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
2. 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 假说,这些假说都是什么?
答:《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 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 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 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因素。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 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 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 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 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
3.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
答: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前者是哲学思辨的,后者是科学实证的。具 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 ,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 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传统学派采用的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 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 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4. 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
5. 报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长处:1信息容量较大2保存信息的能力强3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强;报纸信息容量虽然受到篇幅的限 制,但可以通过扩版增张扩大信息容量。报纸是印刷品,易于保存和查阅。读报的时间,读报的方式都 任由读者决定。
短处:1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如电子传媒,因而新闻的时效性逊于广播电视2传播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 节目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节目来的新切3读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限制了读者的范围
6.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传播学虽然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历史-理论;传播学的 研究路线是: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2研究方法上各 有不同(新闻学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 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 的全过程)
传播学和新闻学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新闻学的继承与发展和传播学的引入与探坟 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7. 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信息”的科学概念是由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消除或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从 而获得确知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而讯息(或消息)则是信息的物质载体,用以负载信息的传 递和交流。
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一个主要成员。新闻源于 信息,而又终于信息;新闻的特点:1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2新闻要求具有完整,连续的总体性3 新闻信息要求公开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大传播”的信息4新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8. 确定样本大小的四个因素是什么?
答: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 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9. 简要评价一下拉斯韦尔的“5W”理论。
答: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各个五一节的第一个英语字母都是W ,故称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这一模式的贡献: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什么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 出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 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 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即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10. 语言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根据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的研究,从语义学角度来看,语言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三种:
1语言是静态的,而客观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而客观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绎的,“抽绎” 是指经过选择和舍弃而从中引出头绪来
11. 大众传播的受众有什么特点?
答:1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因而决定了它拥有人数众多的受众,而且受众 成员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而不限于某个狭小的范围
2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复杂的,异质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他们表现出年龄,文化程 度,民族,职业,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3分散性,大众传播要通过媒介工具进行信息传递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与大众传播没有直接的接触 ,不能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受众与传播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而且,受众分散各处, 成员之间互不相识,互不联系,处于分隔状态。
4隐匿性,大众传播机构对受众成员既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即使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一些主 要特征和愿望要求,也难以确知受从成员的个人情况。从这个角度看,广大受众处于隐匿的状态。
12.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传播效果依据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即指外部信 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2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指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上的变化3行为层面上的效果,即认知和心理,态度所发生的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也有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13.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从主观条件看,人类认识能力有了空前提高——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都为之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正确,各种新理论,新 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高度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其必然结果之一是:传 播活动日益频繁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和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 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
总之,可能与需要相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联大自考“传播学概论”简答和名词(1)】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
文学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具体可感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艺术概括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审美理想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审美属性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 2016-06-28【文学】2016年自考文学概论(一)考点:典型的特征性
其他最新资讯
- 2023-12-29【自考政策】广西自考网络助学平台新增61门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哪些证书可以免考自考相关课程?
- 2020-12-04【免考问题】自考免考有哪些条件?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文凭有用吗?
- 2020-12-04【综合问题】自考本科需要考多少门课?
- 2020-11-17【综合问题】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报名常见问题及解答
- 2020-11-17【经济学】2012年自考“中国税制”笔记串讲(8)
- 2020-11-17【自考政策】全国自考办领导:未来自考将大力发展网络助学
网友关注
- 【考试安排】2015年4月北京自考笔试课程考试安排
- 【考务考籍】北京2011年自考毕业论文四步走
- 【考务考籍】2011年北京7月自考通知单开查
- 【考试安排】2015年上半年河南自考考试课程安排表
- 【考务考籍】厦门2011年上半年自考免考办理通知
- 【考务考籍】北京2011年7月商务英语考试调整通知
- 【考试安排】2015年10月北京自考笔试课程考试安排
- 【考试安排】2015年4月广西自考课程考试时间安排表
网友关注视频
-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学期 Module3
- 第12章 圆锥曲线_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_第一课时(特等奖)(沪教版高二下册)_T274713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五年级下册 Unit 7
-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周第2课时《我们的测量》宝丰街小学庞志荣.mp4
-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 沪教版八年级下次数学练习册21.4(2)无理方程P19
-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一课时
- 19 爱护鸟类_第一课时(二等奖)(桂美版二年级下册)_T376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