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其零碳、安全储存和高能量密度,液氨聽是一个有前途的聽航运业的船用燃料。
然而,氨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气体,可刺激粘膜和呼吸系统。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实时、准确的长距离海上氨氮监测方法。
最近,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冯亮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聽中国科学院(CAS)的DICP与大连海事大学徐敏义教授的团队合作,开发了一套用于氨能船舶的全套无线自供电氨泄漏监测系统。
该系统包括基于蜂窝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的发电系统、基于碳纳米管掺杂聚吡咯(CNTs-PPy)的氨检测系统和信号采集和传输系统(蓝牙)。
这项研究发表在4月11日的《纳米能源》杂志上。
研究人员通过碳纳米管和导电聚合物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了电子传导效率,从而增强了室温下的传感性能。该传感器具有检测限低、响应时间短(约90秒)、选择性高、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蓝牙技术实现了从检测模块到计算机终端的无线传输。
通过与大连海事大学提供的蜂窝结构TENG相结合,该系统可以收集并将船舶发动机振动产生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实现整个传感系统的自供电。
研究人员在探险船上测试了该系统。整个传感系统在高温高湿的船舶低层舱内工作顺利,证实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他说:“这种自供电无线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对海上航行中氨泄漏的长期免维护监测。”聽冯教授。“它聽有望对氨能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