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Mahuang

百科

麻黄Mahuang

麻黄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乾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乾。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别名:草麻黄,华麻黄,拉丁文名:Ephedra sinica Stapf,麻黄科、麻黄属草本植物,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与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为草本状灌木,採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生物硷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硷的主要资源。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採收,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因为味道和颜色得名《本草纲目》说:“其味麻,其色黄”)

麻黄Mahuang (辛温解表,茎类,麻黄科)
拉丁名 HERBA EPHEDRAE 别名 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麻黄草。 来源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乾燥草质茎。 原植物形态 1.草麻黄 草本状灌木,高20~40cm。木质茎短或呈匍匐状。小枝直伸或微曲,绿色,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明显。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1/2合生,上部2裂,裂片锐三角形。雌雄异株,雄球花多成複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枝端,成熟时苞片增大,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2枚,三角状卵圆形。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2.中麻黄 小灌木,高20~100cm。木质茎较粗壮,基部多分枝,常被白粉,呈灰绿色,有对生或轮生的分枝,有细浅纵槽纹。鳞叶膜质硝状,下部约1/3合生,裂片通常3裂,裂片钝三角形。雄球花数个密集于节上;雌球花2~3对生或轮生于节上,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成浆果状。种子通常3粒。花期5~6月,种子成熟期7~8月。 3.木贼麻黄 直立小灌木,高70~100cm。木质茎粗壮,小枝对生或轮生,细纵槽纹不明显,被白粉,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鳞叶膜质鞘状,下部约2/3合生,常呈棕色,上部2裂,裂片钝三角形。雄球花单生或3~4集生节上,无梗或有短梗;雌球花单生,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种子通常1。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药材性状 1.草麻黄 茎细长圆柱形,略扁,少分枝,直径1~2mm,有时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有细纵稜线,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成鞘状,上部2裂(稀3裂),裂片锐三角状披针形,先端灰白色,反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围黄绿色,髓部圆形,暗红棕色。气微香,味涩、微苦。 2.中麻黄 分枝较多,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间通常长3~6cm。膜质鳞叶长2~3mm,下部约1/3合生成鞘状,裂片3(稀2),先端锐尖,微反曲。断面髓部常呈三角状圆形。 3.木贼麻黄 分枝较多,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下部约2/3合生成鞘状,上部裂片2(稀3),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断面髓部略呈椭圆形。 生境分布 1.草麻黄 生于砂质乾燥地,常成片丛生。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河南西北部、陕西、新疆等地。 2.中麻黄 生于乾旱荒漠多砂石的山地或草地。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等地,以西北地区最为习见。 3.木贼麻黄 生于乾旱砾质的山地或草地。分布于华北及西北等地。 採收加工 秋季采割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觅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用量用法 煎服,2~9g。 化学成分 含挥髮油类、生物硷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等。 药理作用 解热发汗、利尿、镇咳平喘、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升血压、中枢兴奋、利胆等作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233415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