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_读书笔记1600字
这本书刚打开的时候,感觉特别震撼,震撼于与如今现实社会的截然不同。正如书中文明人不理解野蛮人一样,我其实也很不理解书中文明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其实本书中也涉及到了命运这个话题,我们总在思考到底是谁在决定着我们的命运,而书里面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命运却完完全全是由同类在决定,而他们每一个人也都知道这一点。其实我想说的是,我总在抱怨人活着没有意义,但是这本书读完以后,我觉得其实我的人生比书中文明人的人生有趣多了:看自己喜欢的书,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寻找自己喜欢的人简简单单的过一生,自己独处并且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而他们,说白了就是社会这个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没有权利对任何事情做出选择。
书里面我觉得最有趣的人物有三个,1是伯纳德,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由于他的镜头较多,再加上他的姓——马克思,让很多读者觉得他可能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第一个觉醒的人,一直到他跟列宁娜从野蛮人保留地回来我都是这么认为的,后面却发现,他真的其实就是一个可怜又卑微的人物,他的孤独源于他的自卑,他的自卑不仅导致了他跟新的世界格格不入,更加导致了当他遇到野蛮人时,没有把握住最好的机会让自己更加了解这个世界,而是选择了利用野蛮人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多交几个女朋友,所以一直到书的最后,他都是一个卑微、胆小、可怜又可恨的人。索性最后他跟着赫姆霍兹去了冰岛,希望书中我最喜欢的赫姆霍兹能慢慢影响伯纳德吧。
2赫姆霍兹,与伯纳德相同,在美丽新世界,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而他的孤独却来自于太聪明,由于太聪明,他开始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一点意义都没有,认识野蛮人以后,他开始接触了莎士比亚,开始逐渐了解了自己所处社会的局限,然而,他还是不够了解,不够明白,在朱丽叶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人的时候,他具有的不是悲悯,而是哈哈大笑。其实这可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是从小到大的环境都是在提倡着“婴儿式成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即使再聪明,也依然不能很快的理解不同的世界。但我觉得其实赫姆霍兹也代表了一种希望,一种觉醒的希望!
第三个就是野蛮人“约翰”了,他的一生真的是太过悲催,前半生在保留地,由于自己的母亲,由于自己的肤色所以不被人待见,这样的环境下,从潜意识里产生了对“文明世界”的厌恶和反对情绪(比如有些农村小孩由于自己父母的生活习惯等不好导致自己被别人排斥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对自己父母的生活习惯产生极强的厌恶感,在往后的生活中就会向着与父母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为后来的遭遇埋下了种子。后来他遇到了并爱上了列宁娜,但我觉得他可能爱上的并不是列宁娜,而是莎翁的作品中他向往的完美女子——比如朱丽叶,列宁娜只是他幻想中的朱丽叶,因此当他发现列宁娜与这个世界的其他人没有区别的时候,他的幻想破灭,才开始对她产生了厌恶情绪和抵触情绪,随之放大的,是他对新世界的厌恶和抵触。使他完全想要逃离这个世界的原因,除了列宁娜,就是他母亲死亡的过程,那一群在一个波坎洛夫斯基程序下产生的那群想着一模一样脸的小孩子,对他母亲说了侮辱性语言的那群小孩子,让他对这个世界感到恶心。使他想要逃离。
最后在野蛮人约翰逃离文明社会的那一段日子里,我读出了他的幸福,也读出了我自己的幸福,幸福于我的自由,幸福于我有孤独和思考的权利,幸福于我暂时还不是完完全全的一个零件。可是最后,他的幸福结束了,结束于那一群像看猴子一样看着他的新世界的男男女女,他们向他扔口香糖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动物园里人类向猴子扔香蕉的场景,原来,在他们眼中,约翰从来跟他们都不是同类,原来,只要与社会的大部分人不同,你就变成了一个只能供别人观赏的猴子。可是,世界上真的只能发出同一种声音吗??
最后,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永远也不要变成书里的这个样子!还有,这本书写的太早了,所以对未来科技的想象有一些局限,书里面新世界的人用的工具比2020年的还要落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