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精装)》读后感1400字
因为作者是余秋雨,于是便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封面很沉稳,内容却很浮躁。
故事讲述了一个美貌又富有才华的少女孟河在村里两位年迈的“诰命夫人”举办的选秀大会上脱颖而出,众相捧月之际又恰逢众书生将要进京赶考之时。孟河借着赶考书生包下的船,剪去长发女扮男装踏上“寻父”之路,途中遇到了那个在她门前嘲笑前来提亲却连孟河面都没见到的苦命书生们的俊朗船夫金河,金河也是进京赶考路过此地。二人同众书生一同乘船敢往京城,不料途中偶遇罕见的寒潮,金河凭借多年经验预测一个时辰内河面结冰,船体寸步难行,众人都将面临被困死于这冰天雪地的境况中。又岂料众书生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却是一个个荒唐的伪君子,质疑和责骂金河,而后又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孤立无援,不知如何是好。用余先生的话来讲:
感知灾难是一种能力,在这方面,文人特别低能。但是,文人又最容易被感染。
实属讽刺,鞭辟入里却又意味深长。
此刻一长者站出来替金河解围,金河、长者、孟河三人协力,凿冰开路,当一行众人踏出鬼门关后,却无人问及和关心金河几近冻残的双手以及再无法握笔考取功名的前程,匆匆离去,头也不回。长者送金河寻医,孟河一心进京替金河考取功名。故事的结局便是,孟河用金河的名字考取了状元,与公主结缘成为挚友,虽属欺君之罪但念在真情可歌可泣,便被皇帝宽恕,换回女儿装扮与金河相约再度碰面,携手相看泪眼,厮守共伴余生。
现在来谈一谈我的感悟,初一那年第一次读到余秋雨老师的散文,柔美却不粘腻,大气不失空灵,一个忧国忧民、博古通今、文采斐然的知识分子的浩然格局使我印象极为深刻,赞不绝口。但对于余老师的首部长篇爱情小说而言,却只用“失望”二字来形容便足以。平心而论,余老师的这部作品绝算不上是上乘之作,其走心程度可见一斑。情节琐碎无趣,对白苍白生硬,其中现代口语式的对白更是让我不知所措。与此同时,主人公的爱情线又来的太过仓促造作,没有严丝合缝的推进感,书中的人物形象既不饱满又略显俗套,缺斤少两,徒有其表,确是空壳一副。一篇令人憧憬的爱情故事硬是塞给人一种说教的意味,升华过高,不免使人产生错愕感和厌恶感。
故事与说教的结合是很难把握尺度的,一味的说教只会失去原本生动的故事性。余老师在序文中不断的为他久久不能登上舞台的妻子直言,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自身的作品和地位。此去经年,当年如饥似渴般地阅读余老师作品的人们都已经长大,而余老师却止步不前,这一次长篇小说的尝试,不如说是一次中篇小说的失败转型。余老师的人文关怀,竟被凸显的如此浮夸,浅薄。不知余老师是否还记得他自己在序文中写的最后一句话,
真正的艺术,永远不是自卫的剑戟。
有一句话,不知当问不当问,作为一代“公知”,一代影响深远的文化宗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虽然答案是未知的,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余老师有朝一日能够再续文化苦旅之精神,也必定仍是我等后辈之楷模。
而这篇感悟,我想引用余老师在序言中所写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同时也送还给他老人家。
斯特林堡(J.A.Strindberg)说,好作品是成人的童话,因此未必要有凶杀和毒药。成人为什么还要有童话?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回答道,为了唤醒复生的奇妙。
唤醒复生的奇妙?那就免不了,还要表现唤醒前的昏睡、梦魇、潦倒。
但是很多艺术家总是过于急躁,留下了潦倒,遗失了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