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得知母亲的病并确诊开始,就想把这一路的心历路记录下来,但直到现在还没有这个勇气提笔。只能不断的把自己练就的更为强大,在母亲面前变得更为乐观与自信,这样才能给母亲以更坚强的后盾。
经历外公的去世那时还不懂事,只知死是天人永隔,对死亡是一种恐惧与看着大人伤心而来的伤心;再次经历二姑的突然离世,那时正是计划回归宁静的路途中,这场意外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我对人生的定义,也让我对死亡从恐惧变为随时恭候的敬畏。谁也躲不开这一个宿命,就跟生一样,死就是生的那一刻便注定了的。但在这时我也没有明白,死亡是什么?
在母亲就诊的这一路,她从绝望到看到希望,再到强烈的求生欲望,我也跟着母亲从绝望到崩溃,再到现在这样的看似宁静;这短短的两个月,于我而言像是过了两个漫长的世纪,心里一路波折起伏;受到这一路的鼓励与帮助无法用文字来叙述与表达。母亲说,因为她人缘好,所以在这个艰难的阶段全村的人及她的娘家全村的人都去看她。上天说,好人会有好报,我觉得若真有好报,则让一个人内心安静的离开这个人世,这才是最好的报答吧。
感谢现代发达的医学与近几年来不断提升的医德,中国的土壤里医患关系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污染的让老百姓不敢去看医生,一是看不起病,二是觉得不送礼就不敢相信医生会全力的求治。在为母亲求医的路程里,我要深深的感谢那几位素不相识的医生给了我勇气和希望,感谢那几位从未蒙面却倾心而助的朋友,感谢那些在我最需要鼓励与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各种援助的好友,这一路走来让我的内心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希望与勇气。
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与书中的故事,让我明白死亡只是一个结点,向死而生需要的是一份宁静。“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活着与死亡并没有区别,呈现在外的只是一种表象,让内心更多一份安宁,让生命里多一份爱。“有爱,会有奇迹,有爱,没有遗憾。”!
更要感谢的是母亲这次的两位主治医生陈老师与刘主任。因为工作关系母亲后期的化疗都是父亲相伴,每天唯有电话和母亲沟通,在化疗期间母亲也时常提起两位主治医生的一些安慰、鼓励与细心的治疗。原本为了节约费用想在市医院进行化疗的,但母亲相信两位医生不想换地方,这也是因为这份关照所至吧。也要感谢王医生及科室所有的医护人员细致的照顾,希望会有奇迹,希望在母亲的坚持下会有新的药物出来。
看完这本书,也对医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当医生的都有一个“救死扶伤”的使命,但“有时是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让我看到感动的落泪。
“每个人一生都会或迟或早面对生离死别,怀念挚爱的人时,我们是否还应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重新审视生命,洞悉其真谛呢?怀揣悲伤,收好眼泪;感恩生命,紧握当下,重拾幸福,饱满人生。”母亲说他不怕死亡,但她积极的配合治疗和锻炼,她对生的渴望更为强烈。相信母亲的乐观与从容会让她内心更多一分安宁。
感恩活着!感谢死亡!
死亡如此多情读书赏析 第(2)篇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由这本书想到15年豆瓣十佳畅销书《最好的告别》,作者从更客观的因素分析推荐善终服务和生前遗嘱。《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收集了那么多病房中与死亡有关的故事,讲述的也是同一道理,试着改变对死亡的看法,也试着改变对医学的态度。
医学本质上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试验科学,有很多时候,它是经验的甚至是先验的。所以,它永远有再考虑和再斟酌的必要和余地。而且,医疗行为的主体(简单地说是所有医疗从业者)和对象(简单地说是所有患者)都是完全不同、能力有限的人类个体,所以医疗临床有时甚至会常常“出错”。虽然我们得承认,对于病人来说,医学或者医生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不幸。但是,除了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可以追究的之外,这种错误却真有不可避免和必须承受的一面。
我很喜欢其中的一个故事:一位女士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拒绝了一切临终抢救措施,采取姑息治疗尽可能减少疾病带来的疼痛,把病房装饰得和家一样温馨,给每一位家人朋友写信,安详优雅得度过了人生最后旅程。面对死亡,她一如既往的优雅,予以生命尊严。如若某日,我也将面对这样的情景,希望我也能这般从容,选择有尊严的死去。
死亡如此多情读书赏析 第(3)篇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哭了很多次。从医生的视角看重症、癌症患者,有14岁的小女孩,年老的耄耋老人,也有20.30岁的青年,有农村的孩子,有副市长,每个故事的终点都是死亡。描述了很多临终的场景,让我震撼不已心里很难平静。正如那句话所说,医生现实中往往能做的就是:总是在安慰,常常在帮助,有时是治愈。对于注定的结局,我们会如何选择呢?死亡是生你的终结,但亦同样需要尊重。不做过度抢救,让他(她)体面的离开可能是对他最大的尊重。我曾经在鬼门关走过一次,当时也在心里很多次想象自己死去之前需要做什么。读完这本书我确乎是有了答案。对于我,鬼门关一直不太远,但是现在心境淡泊了很多。我们谈了太多的生,却没有勇气直面死亡,这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