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来源: 生物网| 2013-04-02 发表|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

 

本文由生物网为您整理提供: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①、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交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二)重点:

1。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三)难点:

1。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来进行的。由于本次探究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三个探究活动,在前两次的探究中,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学生们会再次尝试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探究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关键。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播放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入手,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在接下来的对探究实验过程的处理上,教师想到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还不太熟悉,尤其对探究过程中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单一变量的控制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此外,如果学生在课下进行实验,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无法预知和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将探究实验的过程放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制定计划、评价计划、完善计划、实施计划的一部分”这一流程进行教学,把观察记录放在课后进行,而探究结论的汇报与交流则在下一课时进行,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由于生命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是无法亲自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连续过程的,所以在本课结束前,教师设计了为学生播放种子萌发瞬间过程的录像片段这一环节,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悸动与神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大好时机。

三、组织形式

七年级的学生,有好奇心强,动手能力一般的特点。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两周前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等工作;再在本课上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四、学生分析

城市里的初中生往往是从电视、报刊或课本等途径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情况,真正亲手实验或亲眼观察植物种子萌发的学生不多。至于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虽然能说出几句但又不敢肯定。能利用实验总结出科学理论的同学更少。让几个学生一起亲手设计实验又寻找种子萌发条件,既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必要的外界条件,初步学会如何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总结,当然也是他们乐意去做的事。实验探究方法合作拟订及合作实验在以前学习的课程里已有一定基础,这节课对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可以起到进步深化。

五、教学方法、理念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资源,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合作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六、教学步骤

对于本节课教学步骤设计了以下八个活动:

活动一: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发给学生一些绿豆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活动二:情境引入

教师播放风景优美的图片。

师:他们从哪里来?一提到种子,我们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 老师还想问问大家,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季播种呢?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把目光锁定在“种子萌发”的话题,一起来探讨“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的问题。

活动三:创设情境,发散思维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亲身播种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在大脑中迅速搜索,

学生作出假设。

生:我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份、空气、温度和土壤等。

活动四:汇报交流,我想探究

今天我们就用同学们十天前动手培养的实验作课堂交流,来探究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小组根据实验现象描述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记录和结果,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活动五:书中探求

出示“大豆种皮把胚包,两片子叶贮营养,胚根胚芽连胚轴,种子萌发都需要。”

能说明什么?学生从课本92页学习获得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活动六:欣赏感悟

分别播放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的动画。学生 观看种子萌发的过程,感叹生命的伟大。

活动七:学以致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探讨,用下列农业生产常识学以致用,加强效果。

1、种子萌发的过程是:种子吸水膨胀( )先突破种皮发育成幼苗的根,胚轴发育成连接( )和( )的部分,胚芽逐渐破土而出发育成( )和( )。

2、农民在播种前为什么要翻地松土?

3、早春播种农作物时,为什么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

4、一粒花生种子的胚被虫咬了一个小洞,它能萌发成幼苗吗?为什么?

5、农民买了一批小麦种子,播种后发现发芽的种子很少,试分析其原因。

活动八:情感提升

学生谈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和爱护小生命的认识

老师总结:每次看到这个画面,都会让老师想起你们,在座的同学们,在老师眼里,你们也是一粒粒的种子,是父母的一粒种子。在家里,父母会批评你,在学校,老师也会教育你,同学们会帮助你,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你们快点萌发,茁壮成长。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设想

 

 

 

教师播放风景优美的图片。

 

师:他们从哪里来?

 

一提到种子,我们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老师还想问问大家,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季播种呢?

学生欣赏

 

从种子来 

 

 

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谈论如:水分充足、温度比较适宜等

 

生1: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适合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2:我觉得春天的雨水也比较多,适合植物的生长。

 

 

 

 

让学生从诗情画意中寻找生物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兴奋起来。

 

  

我想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对,俗话说“眼见为实”,这节课就给大家一个机会,同学们可以验证一下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你所假设的环境条件。

 

今天我们就用同学们十天前动手培养的实验来探究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小组根据实验现象描述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记录和结果,汇报交流

 

 

 

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假设阳光、土壤、肥料等外界条件的同学不会很少。要准备教同学们排除这些因素。

 

 学生实验过程会有很多问题,会发现自己设计缺陷。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满足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所有的种子都能萌发吗?

 

种子要想萌发不仅满足外界条件,自身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出示“大豆种皮把胚包,两片子叶贮营养,胚根胚芽连胚轴,种子萌发都需要。”能说明什么?

学生谈论 :

 

当一粒种子被昆虫咬坏或储存时间过长已经死亡的种子是不能萌发的。此外,种子成熟后大豆有一段时间的休眠,正在休眠时期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教师引导得出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等外界环境条件外,种子自身结构完整、活的胚储藏丰富营养、度过休眠期直接影响萌发率。

 

 

学生上台交流会积极,但表述可能不会很清楚。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声音会小)。要多给学生鼓励。

欣赏

 

感悟

 

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有了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后,就可以萌发成为幼苗。那么,幼苗又是如何发育形成的呢?

 

播放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的动画。

学生 观看种子萌发的过程,感叹生命的伟大。

 

 

 

谈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和爱护小生命的认识

 

 

 谈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和爱护小生命的认识

 

 

 

 

 

1、种子萌发的过程是:种子吸水膨胀( )先突破种皮发育成幼苗的根,胚轴发育成连接(  )和(  )的部分,胚芽逐渐破土而出发育成(  )和(  )。

 

2、农民在播种前为什么要翻地松土?

 

3、早春播种农作物时,为什么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

 

4、一粒花生种子的胚被虫咬了一个小洞,它能萌发成幼苗吗?为什么?

 

5、农民买了一批小麦种子,播种后发现发芽的种子很少,试分析其原因。

 

情感

 

提升

 

 

 

小结

师:对,它是科学工作者们用特殊的手段拍摄下来的,是一个被放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这个过程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由衷地感谢他们,正是由于他们,我们才能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欣赏到这生命的瞬间。

 

其实,每次看到这个画面,都会让老师想起你们,在座的同学们,在老师眼里,你们也是一粒粒的种子,是父母的一粒种子。在家里,父母会批评你,在学校,老师也会教育你,同学们会帮助你,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你们快点萌发,茁壮成长。

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真谛

 

教学反思

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和土壤。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采用多媒体播放春天播种和种子萌发的动态画面,利用感官刺激创设问题情境,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大多数学生比较迅速地进入了学习与思考的状态。教师非常机智地抓住两个关键词“播种”和“萌发”,顺利引导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的问题上来。

在整节课中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始终朝着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基础有意义地建构新的知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精髓在本节课中体现得很充分。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新陈代谢与ATP

生物教学设计:线形动物

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第十章第一节家鸽

生物教学设计:第一节 家鸽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环节动物

生物教学设计:第一节 家兔

生物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细菌

茎是由芽发育成的教案设计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生物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