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来源: 生物网| 2013-01-16 发表|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

广州市从200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在教材的选择上,目前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既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也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教学内容的安排

相对于原教材和过渡教材,新教材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教材编写框架上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新教材的体系与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是十分吻合的,但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不少老师对新教材却感到难以适应甚至无所适从,也有不少教师认为,过渡教材(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的编写体系比新教材要好,执教起来比较顺畅。

以“细胞膜” 的教学为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为:在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l节设置了“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一节,简要介绍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功能,并设置了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和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则安排在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从笔者所获得的反馈意见来看,不少教师并不满意这样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将本节内容与第4章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组,即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合二为一。教学顺序则普遍有4种情况:

①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②“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③“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④按新教材顺序讲述。

而过渡教材中的顺序为:“细胞膜的分子结梅(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从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来看,不少教师不约而同地又将新教材“还原” 为过渡教材的编排顺序,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少教师仍受过渡教材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了教师对过渡教材的认同。至于哪一种处理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在下定论似乎还为时尚早。笔者认为,与其说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教师本人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进行不同处理的结果,不如说这是教学上的混乱,是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所遇到的彷徨与困惑。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的承载者,其教学设想与教材编写体系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学生。因此,如何解决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编者与教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实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也相应地设置了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习,如人教版教材《必修卜分子与细胞》模块一共设置了l4个实验活动。从理想情况来看,如果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探究活动的开展却遭遇重重困境甚至面临“流产”。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况:

(1)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例如实验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由于鉴定DNA和RNA时需要用到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而这两种试剂由于价格比较昂贵,市面上不容易买到,不少学校索性就取消了实验,条件差一些或农村地区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再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本实验要求分小组进行,但每个小组至少需要5个锥形瓶,很多学校由于实验器材的匮乏,加上实验探究的时间过长(实验装置需培养8-10h),学生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最后也只好不了了之。条件较好一点的学校,也多是采取指定某一小组进行实验,然后汇报结果的方式,使原本应该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演变成个别学生的探究,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2)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

教材一共安排了l4个实验或探究活动,但不少教师反映,全部实验都开设的可能性很小,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对实验活动有所取舍。比如上述“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三个实验,由于不属于课程标准规定操作的实验而往往被省略不做。不少学校因为课时紧张、实验设备不足或其他原因而导致部分必做的实验也无法开展,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述来替代学生的探究,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因此,哪些实验可以不做、哪些实验应该做但限于条件无法开展、哪些实验必须开展、某些实验不开展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成为制约教师对探究活动进行取舍的主要因素。

(3)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探究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学生有疑问、有困惑,问题悬而未解或在认知上有冲突、自相矛盾,确实需要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来寻求解答,在这种前提下,探究就成为学生迫切渴望开展的一项活动,也只有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而有效。否则,探究活动会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局面逐渐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无谓的摆设和花架子,最终成为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

3、教学讲授上“度” 的把握

与过渡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一些相同内容的知识点上,根据课标的要求,对原教材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改。如有关细胞器的内容,在过渡教材中比较详细地对每一种细胞器进行了介绍。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举例”相当于原教学大纲中的“了解”水平,属于较低层次的要求),因此新教材中只是提供各种细胞器的图片,简要介绍其功能特点,寥寥数语,笔墨不多。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又主动地把内容“还原”为过渡教材中的讲述,甚至增加了大量额外知识,如中心体的结构特点、各种细胞器有无膜的比较等。结果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被迫让位于教师的补充讲述,原本应该1个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也被延长为2—3个课时,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导致了教学课时上的紧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在“度”的把握上出现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受过渡教材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面对新教材时,观念上还未完全转变过来,对知识系统的要求仍停留在过渡教材的层次上。

(2)新教材中的叙述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而部分学生活动限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开展,因此为了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没什么好讲”,不得不增加额外的内容“充实” 自己的课堂教学。

(3)对高考命题的担忧。

教材编写者在撰写教材前,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调查和论证,因此对课标要求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这一点毋庸质疑。但高考命题者往往只有两到三个月时间进行试题的命制,在这较短的时间内由于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不到位而使命题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学生高考失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也是很多教师十分担忧的事。在这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作用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过分讲多、讲深、讲透的现象依然充斥着新课程课堂。

上述原因中,最后一点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还需要编者、命题者以及一线的教师进行更多的对话,以达到一致的认识,使教师最终能“放下心”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相关文章:

对我校生物教学的反思

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的反思

生物学教学的形象直观教学反思

生物课改教学中的反思

浅谈初中生物学新教材的特色

高考后的高三生物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方法的反思

高中生物课标教材选修模块的特点和教学建议

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生物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