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方法 >论强化教学研究 落实教育创新

论强化教学研究 落实教育创新
来源: 生物网| 2016-07-13 发表| 教学分类: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

一、引言

教育作为由来已久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通过系统、有序、规范的方式传授人类生产、生活经验。教学作为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与手段,通过相对有效、集约的途径,使个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培养人、造就人是其不变的主题,但是具体的培养目标、规格、方式和手段则表现各异[1]。教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当创新的理念与要求和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时,现有的教育体制、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规格等必然面临挑战与革新。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学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成熟。

二、加强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对教学研究的探讨,既可以从目的论层面,凭借缜密的哲学思维,对教学的目的进行价值探讨,用应然的规范属性或价值法则予以说明;又可以从工具论或方法论层面,凭借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对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探讨。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必然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核心,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无论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重要性的再认识,还是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中对创新教育、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都对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对社会发展贡献率的提高寄予厚望,教学研究通过对教学领域各种现象的剖析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二)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程,每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都引起了教育的大发展。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都是教学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没有教学研究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教育进步。今后教育要发展、要创新,教学研究就需要永不止步,不能停止。

(三)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众所周知,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完美实现,离不开两支队伍:一是教师队伍;二是学生队伍。其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完成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努力成为一名名师。教学中教师的品牌对教学研究的成效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名师名堂、百家讲坛,表面上看与我们的普通授课没什么两样,但为何会给听讲者的感觉和收获却截然不同呢?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这些是名师在讲。名师一流的水平、一流的方法、一流的手段加一流的设计使讲课几近完美,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建立在高水平基础上的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要想成为名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新方法和模式,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动教学研究的建议措施

(一)育人为本,完善教学

1、创新教育的实施强调以育人为本,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深刻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除了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外,娴熟掌握教学方法也是其履行教师职责必不可少的,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教师教法得当是为了学生学有所得,教学研究中对科学方法的关注研究有助于对人类知识文化的传递、继承乃至发展、创新。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渐次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随受教育层次逐级提高渐进发展,这一过程符合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发展、学识积累的规律。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研究在教育目标的框架内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出合理有序的安排,满足不同时期学习能力发展关键期的要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寻求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身心发展共同规律的契合点,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把握差异,联系实际

现代教育规模不断扩充、形式类型多样化的进程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间的差异性日益显著,即使是同一层次的教育也由注重共性向彰显个性转化。由于学科边界的存在,同一学科的教师往往会形成特有的学科语言。因此,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对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认共性的前提下,寻求产生差异的内在机理,把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由于其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学生来源的不同,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实践手段上的差异。通过教学研究,将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在客观环境与社会交往的共同影响下,把握教学规律,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既需要具备创新精神的一大批高层次拔尖人才,同时对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有的教学研究中,对职业教育特点与功能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明晰职业教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教学体系。

(三)用制度强化教学研究

离开水平去谈教研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离开发展去谈实践智慧,就是为落后寻找借口。因而,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水平、完善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环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政策就是导向,制度就是保障,起到的是先导和预设的作用。因此,让一切教学研究的创新源泉充分涌现,让一切有志于教研创新的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设立制度去调节行为、规范关系,促使现实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保证行为主体能获取与其努力相一致的收益,在政策支持、评价激励、培养人才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有力的、可持续的制度保证,建立合理化、规范化的教研创新制度势在必行。

四、结语

教学研究基于教学实践又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其任务是探讨教学工作和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实际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通过教学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学术品味的提升,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无论教学研究研究教学的什么问题,大问题抑或小问题,最终还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研究常态化,让教学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习惯性的学术行为,这样,学生才会受益,教学质量才会提高,学校才受欢迎,人才培养质量才会很高,就业率才能提升,大学才有自己的品味和精神。

【论强化教学研究 落实教育创新】相关文章:

激素调节教学设计

对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其他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开花和结果》教学反思

《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大纲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在生物课堂中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实录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生物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