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论文 >关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关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来源: 生物网| 2013-01-16 发表|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

“科学素养”并不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如澳大利亚)就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在近10年间,这一课程理念已成为科学教育家和大多数理科教师的共同理念,成为当今理科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对于科学素养的解释,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素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

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另外一些专家和科学教育组织回避直接定义科学素养,而是用对具备科学素养的人的描述,来间接地解释这一理念,如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掌握了科学(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对事物所做出的各种解释的能力和相关决策的能力等。

在科学技术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改变我们周围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他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在这方面,科学素养可以增加人们观察事物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多年来,我国生物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是按照基本知识、能力、态度的顺序排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被认为是课程的“重中之重”。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把对学生的“双基”教育看做是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没有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

一、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一)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

1.好奇心

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小学生在上自然课时,对自然界中的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

2.诚实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学生想像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学生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

3.合作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研究的规模和范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共同研究和开发一个项目,一个重大科学发明往往需要许多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因此,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创造力

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和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但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搞发明创造,而是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二)科学的世界观体现科学家对科学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主要包括:

第一,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

第二,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

第三,科学虽然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因此,科学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二、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一)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

近几十年来,许多科学教育家都认为科学探究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习科学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探究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科学探究的技能,掌握了这种技能可以使人终身受用。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深。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但是,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给他们引入一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的生物学研究课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更为接近真正的科学探究。初中毕业前,学生们应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至少进行一次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他们应该自己提出课题、设计方法、做出计划并最后写出报告,与他人进行交流。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二)科学思维的方式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

科学的思维习惯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技能。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可以终生享用。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显得重要,有了这种思维品质,他们就能够对生物学问题能作科学性的分析及批评,作出理性的决定。同时,在实践中当自己的意见与绝大多数同学不同时,能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是知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人类长期努力探索的产物。但是,科学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它包括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探究、实验、观察、测量和对数据的分析、结果的报告。这些活动需要特殊的技能和思维习惯。技术是对包括不同学科内的不同科学概念和技能方面的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是为满足和解决一些特殊的需要和问题而对诸如材料、能量工具(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应用。技术同科学一样,也是一种求知的方法和一个探究、实验的过程。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人们如何去对待这些知识和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增强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在当他们参与社会时,能够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

四、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有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生物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影响,也包括负面的影响。让学生在研究型学习或实践活动中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理念,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本节中对科学素养的理念的介绍,并不是对这一理念的全面讲解,而只是就那些我们在以往教学被忽视,而又是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的部分作了一些粗浅的说明,供老师们在贯彻标准的过程中参考。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于实验技能、爱国主义教育等我们以往十分熟悉、并具有传统优势的内容文中没有涉及,但它们仍然是我们在新课程中要保持和发扬的。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相关文章:

中学生生物学观点的培养的反思

兴趣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教会学生学习——让生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关于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开展生物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反思

浅谈初中生物学新教材的特色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
中网建材 中网化工 中网机械 牛涂网 中网体坛 中网生活 中网沥青 中网涂料 中网机器人 中网塑料 中网橡胶 中网玻璃 美美日记 中网资讯 广东熊猫网 读后感 读后感问答 读书笔记 胎教大全 汉语字典 成语大全 造句大全 组词查询 近义词 反义词 故事大全 英语单词 英语近义词反义词 英语例句大全 英语缩写大全 知识问答 三字经 数字大小写转换 邮编查询 脑筋急转弯 歇后语 百家姓 怀孕周期表 古诗词 对联大全 新华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二十四节气 古诗词大全 中国古典 作文范文参考 范文 名言 版报 文档 诗词 奥数 图书 问答 高考 中考 小考 考研 留学 自考 志愿 大学 星座 笑话 语文 数学 英语 地理 生物 养生